报表数字错个小数点
材料日期写错年份
群众诉求登记漏写
……
这些看似“无伤大雅”的小差错
实则是作风不严不实的“信号灯”
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落实
不仅在于整治“大问题”
更要从“小差错”里揪出作风隐患
把履职尽责的“薄弱项”补扎实
一、树立“零差错”的工作态度
树立“零差错”的工作态度,并非苛求完美无缺,而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建立“事事有标准、件件有规范”的意识,将严谨细致融入每一个环节。

工作人员小王在给群众办理登记时,主动请旁边的同事帮忙核对身份信息。
二、破除“小差错无所谓”的侥幸心理
“小差错无所谓”的侥幸心理,本质上是责任意识淡薄、作风漂浮的表现,看似无关痛痒的“小失误”,可能成为影响工作质效、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原因。

会议记录员小张在整理周例会纪要时,漏记了一项上级的重要部署,后被有关工作人员在检查督办会议落实情况时发现。
三、塑造“严谨负责”的干部形象
党员干部的作风形象,往往体现在处理“小事”的态度上。一个数据的精准核对、一次耐心的政策解答、一个及时的失误纠正,都能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干部的责任心。

村民老张到12309检察服务中心咨询相关案件情况,工作人员小周拿出政策文件,指着条款耐心解释。
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,“小差错”是一面镜子,照见作风的短板;补好“薄弱项”是一把尺子,量出责任的刻度。只有从“小”处着眼、向“实”处用力,才能让“严真细实快”的作风融入日常,让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真正转化为履职尽责的自觉行动。